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883-2015

tupian
  • 《广播影视产业支柱性转型发展研究》

    时间:2019-01-22   来源: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790次

       

     

     

     

    第一章  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发展概论

    第一节  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发展的现状

    二、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发展的问题

    第二节  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的提出

    二、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的意义

    第二章  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制

    第一节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基础概念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涵义

    二、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动因

    三、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作用

    第二节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基本构成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目标

    二、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内容

    三、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形式

    第三节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政策与实施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政策

    二、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尝试

    三、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实施要点

    四、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文件编制

    第三章  广播影视产业的购并重组

    第一节  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基础概念

    一、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涵义

    二、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动因

    三、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依据

    第二节  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科学实施

    一、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模式参考

    二、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企业整合

    三、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风险防范

    第三节  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成果与实例

    一、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最新成果

    二、广播影视产业购并重组的最新实例

    第四章  广播影视产业的上市与转制重组

    第一节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上市的前提与要领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上市的动因与作用

    二、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上市的原则与要求

    三、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上市的要领把握

    第二节  广播影视产业上市重组的模式与运作

    一、广播影视产业上市重组的典型模式

    二、广播影视产业上市重组的运作过程

    第三节  广播影视上市产业的重组阐释

    一、广播影视上市产业重组的动因与原则

    二、广播影视上市产业重组的基本类型

    三、广播影视上市产业重组的障碍和问题

    四、广播影视上市产业重组的思路与建议

    第五章  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制重组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的问题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问题

    二、广播影视产业重组的问题

    第二节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的对策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对策

    二、广播影视产业重组的对策

    第六章  案例:甘肃省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的探讨

    第一节  甘肃省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需要的态度

    一、直面差距

    二、理性应对

    第二节  甘肃省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的模式探讨

    一、转制

    二、购并重组

    三、上市重组

    第三节  甘肃省广播影视产业转制重组的前瞻思考

    一、关键性思想

    二、建设性构想

     

    1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机构转变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

    2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单位转制程序指南

    3企业改制重组方案

    4.企业股份制改制总体方案(参考格式)

    5.股份制改造一般工作程序

    6.试论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科学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制

     

     

    我国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转制与其重组总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但对于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制重组来讲,首先要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广播影视机构产业部分的事业性质转变为企业性质,然后再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这将是广播影视产业改革发展极为关键的体制突破。本章探讨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制。

     

    第一节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基础概念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涵义

    转制是为便于调整所有制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而进行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国有企业转制,基本属于中国特色,是我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企业管理由传统方式转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制,首先是将可允许经营的业务剥离出来,由事业性质改为企业性质,然后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广播影视产业可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或股份制企业。

     

    二、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动因

    (一)破除行政垄断

    广播影视的行政垄断是指政府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经营管理广播影视产业,政府既是广播影视的所有者,又是它的经营者。

    根据“管制理论”和“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政府在行政垄断、政企不分的情况下,被企业俘虏的程度会更大。政府管制者被假定为纯粹的“经济人”,管制者作为官员的动机固然是寻求职位的升迁,但那也只是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管制者的信息优势和规制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行业的职能使得授权监督机构具有相机行事权,而且,管制者在很小的交易成本下,能方便地运用多种手段瓜分垄断利润。既为垄断利润的受益者,他们便会通过管制活动为企业创造垄断利润服务。只要政府管制者所分享的利益不至于影响他的职位和未来,管制者的这种“寻租”和与企业方有关人员的合谋就是值得的。相反,如果政企分离,那么它们合谋的交易成本就加大,对公众的福利损失就会减少。在政企高度合一的体制下,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企业,它实质上只是政府机构的一个附属物,企业没有制定经营决策以市场为导向灵活地开展经营活动的自主权,没有追求成本最小化以达到利润最大的动力,由于经营亏损都由政府财政补偿,更不存在什么经营风险,所以企业的低效率是常见的现象。

    政企不分同时意味着产权虚置,产生多重委托人问题。政企不分导致自然垄断企业缺乏明晰的产权或者产权处于虚置状态,对于资产的控制实际上是由不同层次的政府部门来实施的,即使是在同一层次的政府部门,也可能由几个不同的部门同时实施控制权。政出多门,产生典型的多重委托人问题,决策过程缓慢,缺少透明度。根据多重委托人理论,多重委托人会产生提供激励或监督的“搭便车”问题。任何部门都指望其他部门给企业提供激励或实施监督,而自己为了节约激励或监督成本,不去提供激励或者进行监督,从而造成激励强度不足或监督密度不够。

    广播影视产业现行的事业单位性质的主要弊端是:党政、政事、政企不分,行政干预显得过多过滥。对媒体,政府往往养不住、管不好、手不放;对政府,媒体常常不上心、不服从、不主动。如此,加重运行成本,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运作规律;广播影视的各级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搅在一起,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致使行业管理与行政执法于媒体心狠不了、脸拉不下、手出不成,出了问题还得庇护,如此形成负反馈;不计成本、无视盈亏平衡点的计划事业型财务制度和运行体制导致高耗低效;行政事业型的机构设置和内部管理体制造成缺乏活力、创新、竞争与后劲等。

    广播影视的行政垄断已完全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要求,破除行政垄断已势在必行。

    (二)放松政府规制

    1.垄断的弊端

    处于独家垄断地位的企业,如果不存在任何外部约束,其结果必然是生产效率降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福利受到损失。这就使规制成为必要。

    2.规制理论

    规制(regulation):指立法或政府部门对经济部门的活动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如市场进入、价格、数量限制或经营许可等。

    政府规制,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与监督行为,主要包括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两个方面。广播影视受政府经济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的规制。

    我国广播影视的新闻性节目在一定时期内将主要受社会性规制,非新闻性节目主要受经济性规制。

    3.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政府规制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1)垄断权力滥用;

    2)进入规制过严;

    3)对竞争性行业的规制不到位;

    4)反不正当竞争效果不理想;

    5)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存不少盲区;

    6)劳动者权益和消费者权益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政府往往难以有效规制企业,导致了规制失效。

    4.垄断产业组织规制改革的特点

    国际上垄断产业组织规制改革的特点:

    1)立法是改革的先决条件。先立法,后改革,以克服改革的随意性,减少改革风险,降低改革成本,而且因为有法可依,会增强改革参与者的信心。

    2)改革自然垄断产业。在自然垄断产业中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对自然垄断业务实行政企分开、放松管制的改革,对非自然垄断业务实行政企分开、引入竞争的改革。

    3)世界各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的实质是放松规制与竞争。

    5.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并举

    在经济性规制改革方面以整体放松规制为主,并在局部上强化规制。

    1)全面放松竞争性行业的准入规制,同时加强市场经济秩序规范。WTO最基本的规则有市场准入和非歧视原则,包括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措施以及实行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等。

    2)改革政企不分的政府管理体制,打破规制者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直接利益联系,使规制机构能超然地行使经济性规制职能。只有实行政企分离,企业才能拥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和具有自觉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也只有如此,政府才能提高规制效果,较好地行使其职能。

    3)区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加快对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放松规制。一方面,要把自然垄断性业务从其它业务中独立出来,政府继续对其实行严格规制;另一方面,对于大量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则应允许多家企业进入并使其开展公平竞争。

    如果广播影视的新闻性业务在我国属于自然垄断性业务,那么,属于非自然垄断性的非新闻性业务就可以实行政企分开,把产业实体与行政事业体制剥离,通过转变体制成为企业形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对独立地开展经营,引入竞争,走市场发展的道路。

    (三)投资多元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确定了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作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资本,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是完全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情的。

    1.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引导着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它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一切投资领域,当然也包括广播影视。首先,广播影视产业领域是社会经济较为特殊的重要部分。其次,不断提高的广播影视市场需求是拉动投资的基本动力。第三,追逐并获取高额利润是社会资本投资的基本动因。社会资本流向,始终向产生高额利润的领域倾斜,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具有投资价值的新的投资领域。而广播影视业被认为是“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这就意味着广播影视产业投资领域蕴涵着较大的增值潜力,使广播影视产业投资领域对社会资本有着强烈的投资吸引力。我国社会有着较大的社会资金可转化为社会投资资本。据统计,在我国国内银行的个人存款就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这些资金只要时机成熟,将有很大一部分会转化为社会资本,投入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广播影视产业投资领域将是社会资本的首选投资领域之一。

    2.实现广播影视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广播影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单一的广播影视投资体制弊端充分暴露:投资主体单一,国家负担过重;条块分割,机构和专业重复,力量分散;缺乏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广播影视机构缺乏活力;投入强度相对不足,导致创新能力弱;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缺乏实质的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欠佳等等。这些表现都对广播影视投资体制改革提出了现实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尤其是WTO的要求,更增强了加快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投资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为此,多元化的广播影视产业投资体制便成为广播影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3.转制是广播影视机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由之路

    转制是最近国家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它对国家现有广播影视机构进行业务界定分类,将新闻类广播影视以外的业务部分转制为企业,从而逐步实现广播影视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广播影视产业的转制将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造契机。这将打破国有资本一统广播影视天下的局面,从政策上打开社会资本进入广播影视产业投资领域的安全通道,从实践上保证社会资本进入广播影视产业的充分可能。

    转制将改变广播影视原有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广播影视机构的转制,不仅是其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广播影视产业逐步转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单位同转制前的体制将有根本区别。转制前后的单位性质、领导体制、经营理念、资金来源、财务制度、用人机制、分配制度都将有质的变化。如单位性质,转制前广播影视为国家事业性质,由国家编制委员会确定;转制后的广播影视公司为企业性质,依法由工商机关登记、注册。产权主体,转制前广播影视的资产由国家投资,国家拥有全部产权;转制后公司的资产由国家、企业和自然人共同投资构成,国家、企业和自然人均分别拥有广播影视企业资产的部分产权。再如经营理念,转制前广播影视以自身业务领域为基础,以发展国家广播影视事业为目标;转制后,广播影视公司以市场需求和社会、政治需求为目标,并在保证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以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目标追求。另外,在财务制度、用人机制、分配制度、资金来源等方面,转制后与转制前也将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将有效地促进单位机制的转变,增强企业的活力。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使其领导体制适应广播影视产业的运作特点,势必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制约性;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从源头上改变了企业经营目的;经营资金来源渠道的变化,促进了广播影视企业用人与人才机制、财务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的彻底转变,使企业变得活起来了,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扩大社会投资规模、优化资本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在现有广播影视机构中如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制就是目标实现的最有效方式。只有将广播影视事业单位的部分或全部首先转制为企业,打破国家事业单位的金字招牌,打破国有资本的一统天下,才能给社会资本提供投资的机会。也只有通过广播影视企业资本重组、进行股权改造,才能在现有广播影视机构中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通过广播影视转制企业的成功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国广播影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进程,引领更多的社会投资者进入广播影视投资领域,才能全面实现我国的广播影视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作用

    (一)有利于广播影视产业资源的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有利于广播影视内容产业管理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加速建立。

    (三)有利于广播影视节目内容生产制作实力的增强。

    (四)有利于广播影视适应市场竞争运营机制的建立。

    (五)有利于广播影视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六)有利于广播影视促进发展所需国际国内社会力量的利用。

    (七)有利于广播影视劳动者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激发。

    (八)有利于广播影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第二节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基本构成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目标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体现“有限责任原则、多元投资原则、内在动力原则”,广播影视企业成为拥有科学法人治理结构的真正的独立企业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并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二)转换经营机制

    实现广播影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

    (三)建立投资融资渠道

    逐步加大广播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

    (四)催生一批多元市场主体

    只有微观企业富有活力,才会有宏观广播影视产业的繁荣。改革就是要催生一批国有、民营、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转制是当前广播影视系统催生市场主体的主要形式,也是本轮改革的关注点、重点和难点。这次改革中,试点单位要加大转制力度,重点是电影、电视剧制作经营单位、发行放映单位等经营性单位。影视剧制作经营单位要深化影视合流改革,加快转制,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塑造市场主体。电影业、影视剧制作业要在已有企业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扩大融资渠道,形成投资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多元化,而责任有限化的经营格局。广播影视艺术院团要在政府拨款渠道不变、国家投入不减的前提下,推向市场,面向群众,自主经营。对于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要实施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

    (五)催生一批广播影视集团(总台)

    改革必须大力催生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广播影视企业(集团),并做强做大。这是整个广播影视产业的基础,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占领市场的重要力量。

    (六)建立积极发展动因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后,其积极动因将是:突破广播影视产业的地区、条块、所有制限制,冲破广播影视产业的垄断经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联合社会的力量与智慧,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调动广播影视产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并依靠好的广播影视产品质量、服务、信誉和价格来赢得受众客户,赢得广告市场。

     

    二、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内容

    (一)广播影视产业转制内容的确定前提

    广播影视产业转制内容的确定前提是: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使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部分与经营性产业部分逐步分开、协调发展。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由政府主导,按照“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经营性产业由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现有事业中可经营部分剥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产业经营,参与竞争。当然,还要确保政府对广播影视事业和产业的监管。

    (二)广播影视产业转制内容的确定

    国家广电总局《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了转制的内容:把电台、电视台、广电集团(总台)除新闻宣传以外的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特别是影视剧的制作经营从现有体制中逐步分离出来,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对于产业经营前景比较好、具备企业化运作条件的如体育、交通、影视、综艺、音乐、生活、财经、科教等频道频率,在确保频道频率作为国家专有资源不得出售,确保节目终审权和播出权牢牢掌握在电台、电视台手中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组建公司,探索进行频道频率的企业化经营。电影要加快实现整体从计划事业型向产业经营型的转变,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塑市场主体,加快面向市场的步伐,进一步搞活经营。

     

    三、广播影视产业转制的形式

    我国广播影视业允许经营的部分被剥离出来,改事业性质为企业性质,进行公司制改革时,主要可以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一)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的企业法人。这种公司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可以交易或转让。持股者可以是国家、法人、个人和境外投资者。

    (二)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指由一个以上股东出资,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同样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企事业法人和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也是改革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形式。

    另外,还有下面几种针对各类广播影视产业不同实际的形式:

    第一种,内部职工持股。方式有以下几种:(1)就业资格股;(2)搭配股;(3)工龄股;(4)拍卖股。

    第二种,无偿转让与优惠扶持。指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干脆无偿“奉送”职工,并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第三种,整体拍卖,也叫“止血疗法”。现在很多企业一是拿着银行的钱在“大出血”,二是将越来越多的固定资产转移成了利润,给分掉了。将这些企业一次性拍卖,可以减少国有资产流失,起到止血的作用。这样做,将设备形态的国有资产转化成了货币形态的国有资产。

    第四种,外资嫁接。由政府出面,请境外公司,注资控股,全权管理。此种形式目前基本上只适应于电影院的改造建设。

    第五种,空壳租赁。采取二级法人制。集团是一级法人,空壳保留,履行资产管理职能,并负责招标;保证离退休员工的生活;上缴税收,收取管理费、公益金;对付债务;处置闲置资产,防止漏洞;搞好服务协调工作。二级法人经营形式实行多样化,可以租赁、拍卖、股份制经营、承包、抽本经营等。

    第六种,固定资产两权分离,流动资产转让职工。企业集团收回所有债权债务,承担历史包袱,将固定资产租赁职工经营,集团享有所有权,承租人享有使用权,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流动资产通过赎买和银行过户的方式转让给职工,同时在承租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合作制。

    第七种

图文资讯

more+

中讯观察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服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755-66604396

售后客服服务

联系我们

电话:400-883-2015

扫一扫,微信咨询

二维码
深圳市中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粤ICP备16063846号-1
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400-883-2015 投诉建议:0755-82326872 QQ:762605703 传真:0755-22353076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市税保区(盐田巷)泊郡雅苑B座9C 法律顾问:陈辰
Copyright©2005-2016 www.chinai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r